党团建设

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

日期:2023-02-10浏览:

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

强国号发布内容

《党的生活》杂志

2023-02-10

订阅

作者:陈东辉

党的二十大后的首次国内考察,习近平总书记选择了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在考察中他饱含深情地谈了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他在安阳考察时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催人踔厉奋发的不竭动力。

一、红旗渠就是纪念碑

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间,绵延着一条翡翠般的玉带,这就是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的“林县红旗渠”。在红旗渠畔的石壁上铭刻着李先念题写的“山碑”二字。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考察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由于地质条件和气候特征的原因,历史上的林县长期受干旱少雨的困扰,“吃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是其真实写照。为了彻底解决缺水问题,林县县委带领人民群众立下愚公志,劈开太行山,用10年时间修成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

1969年7月,红旗渠全面竣工通水。50多年来,坚不可摧的堤坝,源源不断的渠水,恰如一座不朽的丰碑,见证了林县由旱荒之地到绿水青山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录了太行山下这片土地的旱荒史、抗争史、发展史、幸福史。

红旗渠记录了当地破解缺水难题的斗争史。“山里人生性犟,后边来的要往前面放。”正如《推车歌》里唱的那样,林县人具有脾气犟、敢斗争的性格特征。为了改变世代缺水的状况,1959年,林县县委确定了“引漳入林”大计。一时间,太行山的峡谷里回响起爆破崖壁、开挖隧道的轰鸣声。走进红旗渠,我们仿佛看到了“十万大军战太行”的火热画卷。

红旗渠记录了当地改革发展的奋斗史。红旗渠彻底结束了林县长期缺水的历史。田里有水了,农业丰收了,林县走上了发展致富的康庄大道。改革开放后,在红旗渠精神鼓舞下,林县人走出太行山从事建筑业,利用充足水资源发展乡镇企业,创造了山绿水清景美民富的新家园。走进红旗渠,我们仿佛看到了“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壮丽诗篇。

二、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红旗渠精神和延安精神在本质上具有高度一致性,都体现了党的性质,有着共同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激励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在二者中都有鲜活体现。

红旗渠精神和延安精神都生动反映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考察时指出,当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林县的党员干部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他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县形成了领导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的工作机制,用“林县作风”打破了严重缺水恶劣环境的制约。

红旗渠精神和延安精神都蕴涵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延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经济非常困难。毛泽东同志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广大军民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南泥湾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范。修建红旗渠时,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林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没有工具自己制,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抬筐自己编,没有炸药自己造。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他们创造了“愚公移山”的现代奇迹。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精髓,也是红旗渠精神的精髓。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回答“在抗大应当学习什么”时指出,“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我们党是为人民奋斗的政党,人民的方向就是正确的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核心,为了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正是对人民立场的坚守,中国共产党人才创造出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

三、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考察时指出,今天,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他强调,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要永远铭记,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红旗渠向世人昭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为了摆脱缺水之苦,林县人民群众在县委坚强领导下,在太行山中苦战十个春秋,付出艰辛努力,付出汗水、鲜血乃至生命,才修成了林县的“生命渠”、人民的“幸福渠”。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无数精神楷模。承担“引漳入林”工程设计重任的吴祖太,在王家庄隧洞察看险情时不幸遭遇洞顶坍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要教育年轻一代,永远铭记是许许多多吴祖太用血肉之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创造出史诗般的传奇,为今天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修建红旗渠的艰苦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当时,每人每天只有六两口粮,吃不饱只好用野菜充饥,凿山撬石又要下苦力,许多人身体出现了浮肿。同大家口粮标准完全一样的县委第一书记杨贵,曾经饿晕在工地上。没有地方住,就在施工的悬崖边打地铺,石崖上铺一捆茅草就是一张床。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林县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引来了漳河水。当今青年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需要学习和发扬林县修渠人的这种精神。

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要摒弃骄娇二气,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改革、发展,我们的物质条件有了极大改善。自2010年起,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一些年轻人在优渥的环境中成长,过着相对富足的生活,滋生出骄娇二气。习近平总书记告诫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要教育新时代的年轻人学习红旗渠的建设者,艰苦奋斗,埋头苦干,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四、红旗渠精神永在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进伟大事业。在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实践中,林县县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建了红旗渠,构筑起引、蓄、灌、提相结合的水利网,结束了林县备受旱灾折磨的苦难历史,孕育形成了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工程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完美结合,为林县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客观条件和强大精神动力。

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时代发展到哪一步,红旗渠精神都不会过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历久弥新,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