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师德征文(九)
学校人事处杜会鸽:以德树行风 润得桃李春满园
作者:杜会鸽
晋·葛洪《抱朴子·循本》:“德行文学者,君子之本也。”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使命。
“无德无以为师”。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他们对国家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爱,都表现在他们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上。
教师是社会万众中既普通而又平凡的群体,是身边活生生的真实个体。他们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个人的兴趣爱好,同样有父母需要关心,有爱人需要陪伴,有孩子需要照顾,更有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酸甜苦辣。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为了不辜负这份事业,他们起早贪黑,夙兴夜寐,白天元气满满地面对学生,精神抖擞地谈笑风生,为了一个小小知识点,他们会“捻断数茎须”,一节课背后是数不清的深夜,记不住的通宵。他们将教师的神圣刻在心里,把教师的光荣扛在身上,他们牺牲自己和家人,成全学生和事业。
朋友圈里,看到的是他们无法及时奔赴生病父母身边尽孝的诚恳道歉,读到的是对爱人独自承担家庭重担的感激致谢和愧疚,感受到的是错过孩子成长重要时刻的诸多遗憾。然而,满满言语间,却没有对选择这份工作和事业的后悔,更多的是来自亲友的支持与鼓励,发自内心的坚定和骄傲。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传授学业技能,更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的人。他们对国家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爱,都表现在他们对学生无私奉献的关怀上。
高职院校的教师,是无比执着、令人钦佩的群体。面对的是基础知识较差、学习能力不够强的学生,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爱心、耐心、毅力和坚持,以及科学方法的探索。面对此情此景,有畏难退缩的、有情绪沮丧低落的,甚至有直接离场的。而坚守留下的教师,却在享受这个痛苦且快乐着的过程中,有着更多的喜悦与收获。
张红丽老师说,很多高职学生不是厌学,而是缺乏学习的自信。我们要做的,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重塑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引导学生进入喜欢学习、探求未知的殿堂。
于是,他们在课堂上谆谆教导,不厌其烦地循循善诱,希望将毕生所学倾心相授。那一遍遍环视教室的目光,认真观察着每位学生的神态,试图从那些细微的表情变化中,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程度。而那一句“听明白了”,是对教师最大的慰藉。他们本着“先成人再成才”的育人理念,在批改作业时不放过一个字、一句话和一个标点符号。他们的敬业精神感染着学生,他们的一丝不苟影响着学生,他们的严格慈爱浸润包围着学生。
郭慧祯老师说,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扉,是需要时间的循序渐进,是以一颗师心去融入学生心灵的过程。平日的工作中,我们以校为家,24小时在线“不打烊”,时刻陪伴不相离。
为了不影响学生正常实习,单福利老师毅然带着出生几个月的宝宝,以及年迈的婆婆,踏上了带队实习之路。提起这段经历,她的眼睛中有泪水在打转,却依然含笑说,“带了三年的学生,舍不得交给别人”。短短的“舍不得”三个字,道出的却是一位辅导员老师对学生的无限深情。
“以德树行风,润得桃李春满园”。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传递信心和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带给学生正面影响的人。他们对国家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爱,最终深深扎根于学生内心,成为学生成长的生命力量。
高职院校的老师,是容易满足、乐观积极的一群人。他们看到学生为参加技能竞赛忘我投入的身影,他们看到学生在抗击疫情、洪水肆虐面前担当志愿者时,是他们看过的最美画卷,令人欣喜而感动。
这些优秀教师的故事,在我身边不胜枚举,数不胜数。比如坚守岗位的潘爱民老师,为了学生而顾不上照顾坐在轮椅上90岁老父亲的真实事例,倾心育人的杨益老师带着患有抑郁症学生几度进京求医的故事......诸如此类的感人事迹,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延续着。
广大的电院教师,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着“厚德精技 自强不息”的校训,用“匠心”精神践行着“教师”的初心使命,他们无悔青春,不负岁月,任青丝染白发。他们固守心田,静守年华,以梦为马,期待着学生成长为理想中的模样,奋力书写着高等职业教育的美丽篇章。
什么是教育的真谛?知之愈明,行之愈笃。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真正优秀的教师,如春风吹得千树万树梨花开,似春雨润物细无声。他们的双肩上一边是爱,一边是责任,他们头顶着“传道受业解惑”的天职: 他们不畏前路坎坷,用师德鞭策自己勇毅前行;他们擎起智慧的火把,为青年学子照亮通向未来之路;他们把为党育人作使命,以为国育才作担当,以舍我其谁的默默奉献撑起高职教育的一片蓝天。
【主编:周雪成 供稿: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