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向好

时间:2015-07-16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15年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向好

 

15日,《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记录了过去三年间中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注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财政投入、立足本地、辐射区域、产教深度融合等特点,直面发展问题,回应社会关切。《报告》显示过去三年,高职学生就业率、自主创业率大幅提升,职业院校的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与此同时也面临地方教育治理、院校规范管理、特色发展、深化教学改革等挑战。本刊摘编部分研究成果以飨读者。———编者

2015年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向好

就业质量——毕业三年后月收入增幅为94%

报告对2014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的跟踪调查发现,2014届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3200元。以2011届为基准,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高职毕业生月收入仍呈增长趋势,2014届为2980元,比2013届高6.7%,比2012届高11.9%,比2011届高20.1%。

毕业三年后月收入明显增长。通过对高职学生毕业三年后的调查发现,2008—2011届,高职学生毕业三年后月收入比毕业半年后均有明显增长。2011届高职生毕业三年后(2014年)月收入为4812元,比2011届半年后的月收入增长了2330元,增幅为94%。

近四年来,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与本科毕业生的相对差距在缩小,2011—2014届高职与本科的差幅分别为-19%、-19%、-17%、-15%。

创业能力——三年内自主创业增幅达72.7%

2014届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自主创业比例为3.8%,其中85%为机会型创业。近四年以来该比例持续增长,2014届相对于2011届增长了1.6个百分点,增幅达72.7%。

从更长时间跨度看,2009—2011届的高职毕业生毕业三年内自主创业比例持续增长,明显高于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比例。2011届高职生毕业三年内自主创业比例为7.7%,比2010届、2009届高职生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比例分别高1.7个百分点、2.4个百分点。2009—2011届,毕业三年内自主创业比例分别比同届半年后自主创业比例增长了2.3倍、1.7倍、2.5倍。

助学需求——2014届高职毕业生中91%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

通过对高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有91%的2014届高职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且近四年以来这一比例呈总体上升趋势。高等职业教育吸纳了较多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在促进教育公平这一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落实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

2014届中有52%的高职毕业生家庭背景为“农民与农民工”,且近四年以来该比例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农民与农民工家庭的经济困难程度相对较大,高职院校该类生源比例上升,学生的资助需要随之增加。

教学资源呈向好趋势

根据各省和高职院校公布的“资源表”数据,2014年生师比、双师素质专任教师、专任教师企业实践时间、生均科研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使用时间等教学资源指标持续呈现向好趋势。

生师比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生师比在上年度达到教育部优秀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达到15.6∶1,每个教师承担的学生数继续下降,为学生受到更好的个性化关注提供了契机。北京等地生师比下降到14∶1以下,广东、贵州、安徽、甘肃、宁夏、四川等省份生师比也降到了17∶1以下。但是,教育资源的区域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吉林、广西、青海等3个省区以及213所学校(提交2015年度质量报告的高职院校数量)的生师比超过18∶1,需要引起重视。

“双师型”教师与优秀标准仍有差距。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下企业生产实践天数由上年度的25.9天增加到27.8天,增长了7.34%;双师素质教师比例由上年度57.2%提高到59.2%。但是整体上看,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与优秀标准仍有10个百分点的差距,云南、内蒙古、山西、甘肃、宁夏、青海、广西、湖北等8个省区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低于50%;北京、内蒙古、安徽、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宁夏、甘肃9个省区市专任教师下企业生产实践时间少于20天。“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专任教师生产实践经验欠缺,仍然是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之一。

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企业兼职教师承担高职院校专业课课时比例由上年度的28.8%增加到32.1%,接近专业课总课时的1/3,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正在形成。但北京、辽宁、安徽、福建、重庆5个省市的企业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课时比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北京市最为明显,降幅达17.3%。有些高职院校由于在校生数量减少,出现先满足专任教师课时量,减少聘任兼职教师的现象,需要引起关注。

中西部实践教学条件差距扩大。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条件有明显改善,但东西部的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高职院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增长幅度达到8.06%,由9025元增加到9752元,远超过教育部规定的优秀标准。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由上年度的7503元增加到8039元,增长了7.14%,但生均总值和增长速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

校外实习基地使用小幅增长。高职院校生均校外实习基地使用时间小幅增长,东西部地区差距逐步缩小。高职院校生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用时间为73天,较上年度增加了3天;其中东部地区由63天增加到69天,西部地区由77天下降到76天,东西中差距在缩小。如何加强管理提高效果,要引起重视。

办学经费——23个省份制定了高职生均经费拨款标准

2014年,财政部、教育部出台《关于建立和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明确规定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000元。中央财政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建立“以奖代补”机制,激励和引导各地建立完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当年,中央财政共下拨高等职业教育奖补资金约64亿元,面对中央财政改革新政和奖补资金,各地如何落实、管理、使用,更好发挥央财资金绩效,值得关注。

目前,全国共有23个省份制定了高职生均经费拨款标准。河北、河南、甘肃等省份采取“生均标准+绩效奖励”的办法,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但是,近1/3的省份仍然未出台相关政策,已经出台生均经费拨款标准的省份也存在标准偏低、拨付不到位等问题,需要及时跟上国家要求,建立稳定增长机制。

高职院校生均财政经费支出有增长,但与本科院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4》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各地高职高专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为9976.97元,全国有20个地区在这一水平线之上,排名前三的地区分别是北京、西藏和上海。

(本文摘编自《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联系我们

地 址:河南郑州新区商都大街东段1933号     

电 话:0371-62111111 62111112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太阳成集团tyc7111cc     豫ICP备140295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