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遗进校园”项目中,艺术传媒学院2023级艺术设计一班的学生们在高金珂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通过四个课时的学习和课后的勤奋练习,对掐丝工艺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掐丝工艺,这一古老而精湛的手工技艺,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波斯(今伊朗),并在五至六世纪期间达到了艺术的高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技术传播至阿拉伯地区和东罗马帝国,最终在辽代传入中国。

在中国,首例发现的掐丝工艺作品是一对掐丝花冠金簪,现藏于巴林左旗契丹博物馆,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掐丝工艺在中国的早期存在,也展现了这一技艺跨越千年的传承

学生们的热情如同火焰般高涨,他们对这门古老技艺的探索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和激情。


在课堂上,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创意,制作了风格迥异的掐丝作品。包括栩栩如生的花鸟、生动的动植物、寓意吉祥的中国传统图案,以及将掐丝工艺与二次元文化相结合的创新作品,每一件作品都闪烁着学生们智慧和热情的火花。

通过亲手实践掐丝工艺,同学们不仅掌握了一项传统技艺,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培养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在不同民族背景的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他们的友谊和团结得到了加强。


非遗传承课堂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平台。在这里,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了文化的传承者,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为这项古老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